<em id="oem99"></em>
  • <rp id="oem99"></rp>
    1. <th id="oem99"><pre id="oem99"></pre></th>
      <rp id="oem99"></rp>
    2. 365bet投注體育(集團)有限公司

                                  百度搜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古詩文中讀懂中秋

                                  2020-09-25 01:04文章來源: 365bet投注體育發布人: 宣傳統戰部
                                  字體:【    】 打印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恰值三秋之半,月滿天心,因而它又被稱為“仲秋”“秋夕”“夕月”。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之一,歷經上千年的傳承,早已凝聚成承載民族心理情緒的文化符號。讓我們跟隨古代典籍留下的故事、文人墨客寫下的詩篇,走近意蘊豐厚的中秋節。

                                      因為中秋這日子意義非凡,刻意讓劇情在這一天展開的戲文不少。著名的應節戲有梅派京劇《嫦娥奔月》與《貴妃醉酒》,還有越劇《漢宮怨》、滬劇《八月中秋》和淮劇《母與子》,等等?!昂u冰輪初轉騰,見玉兔、玉兔又早東升,那冰輪離海島,乾坤分外明,皓月當空,恰便似嫦娥離月宮”,每當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的楊貴妃唱起這段膾炙人口的四平調,許多戲迷都會和她一起醉了。越劇骨子老戲《盤妻》有一場重點戲“荷亭”,就是梁玉書在中秋之夜和新婚妻子云霞誠懇交心,希望夫妻從此和睦,但他哪里知道云霞的心結恰恰便是中秋佳節:“他只知中秋夫妻要團圓,怎知曉去年中秋你父害死我爹爹!”于是迅速變臉,拂袖而走,撇得梁玉書目瞪口呆,而他讓下人精心準備的節日美食自然也被主人冷落到無以復加。甚至,編劇都完全不需要交代桌案上面有些什么,演出時用的道具也無需具體而微。不過,我們依然能猜想到應該有月餅、石榴和西瓜等,還有好茶和好酒——民諺曰“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什么瓜什么果并未具體說明,惟對石榴予以強調,可見其重要。而梁玉書和謝云霞新婚燕爾,這象征多子的石榴,自然更是中秋家宴的主角了。

                                      在明清文人的日常生活中,中秋家宴也往往是記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清人沈復在其著名的《浮生六記》里曾這樣記述新婚半年的他和愛妻蕓娘相伴的第一個中秋:“中秋日,余病初愈。以蕓半年新婦,未嘗一至間壁之滄浪亭,先令老仆約守者勿放閑人,于將晚時,偕蕓及余幼妹,一嫗一婢扶焉,老仆前導,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循級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里,炊煙四起,晚霞燦然。隔岸名‘近山林’;為大憲行臺宴集之地,時正誼書院猶未啟也。攜一毯設亭中,席地環坐,守著烹茶以進。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蕓曰:‘今日之游樂矣!若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不更快哉!’”園林清雅幽靜,沈復夫婦和妹妹在仆人伺候下拾級而上,到達滄浪亭,鋪開毯子席地而坐,品茗、望月,頓覺塵煩蕩滌殆盡,好不愜意。陳蕓還說如能駕舟亭下,賞月水上,就更開心了。沈復強調,“吳俗,婦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戶皆出,結隊而游,名曰‘走月亮’”。幽雅清曠最宜賞月的滄浪亭反倒沒有人來,把大好月色都留給了沈復和蕓娘這對神仙眷屬——沈家雖沒有大觀園這樣的私家園林,也沒有可隔岸聽笛的家班,但小夫妻的中秋之樂,決不亞于富家大戶。而民間婦女中秋夜的“走月亮”,一般是結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有的要走過更多的橋而不許重復,既有趣,又鍛煉了體能。清人周宗泰有《姑蘇竹枝詞》云:“中秋共把斗香燒,姐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云橋?!绷硪磺宕娜祟櫟撛谄洹肚寮武洝分袆t如是記述:“婦女盛妝出游,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輪時盼節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殘生今夜雨中休”,紅氍毹上,相思日深,即將為夢中的可意書生柳夢梅付出青春和生命的杜麗娘開軒望月,幽幽唱道:“海天悠、問冰蟾何處涌?玉杵秋空,憑誰竊藥把嫦娥奉?甚西風吹夢無蹤!人去難逢,須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別是一般疼痛?!背门_下人也“心坎里別是一般疼痛”。這是《牡丹亭》第二十出《鬧殤》里的經典唱段,在昆曲演出本里則稱《離魂》——竊以為,這“離魂”二字,端的十分生動傳神,準準地抓住了這段戲的“魂”。

                                      有民謠道:“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歡,一年四季保平安?!痹谥袊诵哪恐?,沒有月餅的中秋自然是不成其為中秋的,所以,不管是蘇式還是廣式,火腿、蓮蓉還是五仁,抑或是如今花樣翻新的冰激凌、乳酪或者茶葉月餅,還有最家常也最受歡迎的現烤榨菜鮮肉月餅,中秋前若干時日就熱鬧隆重地登場,直到八月十六便驟然銷聲匿跡,足見它其實已遠不是一種可藉以果腹的食物,而是中國人的集體鄉愁了。傳說,原名“胡餅”的月餅之所以有了現在這樣美妙的名字,便是楊貴妃中秋之夜賞月時脫口而出的結果。

                                      中秋除了要吃月餅,還有很多以月為名的佳肴可以供我們大快朵頤,比如在新疆伊犁地區有一道名菜叫“月映蛟龍”,就是海馬燉雞蛋,據說是清代名臣左宗棠給取的名字,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則欣賞一道“皎月香雞”。曲阜孔府菜中有一道湯叫“烏云托月”,就是把鴿子蛋放在紫菜上,然后兌入新鮮可口的清湯,使紫菜、鴿蛋飄浮起來猶如烏云托月,故名;西安清雅齋的清真名菜“烏龍賞月”則以海參和雞肉為主料,造型雅致,鮮香味醇;沈陽名菜“群蝦望月”是將雞蛋皮用碗扣成圓月狀置于盤中,然后將烤紅的大蝦擺在四周,如眾星拱月;還有云南的“洱海映月”則更是構思奇巧,望去如一泓碧水上飄著彩云,云中還有一輪圓月——“碧水”是菜汁,“彩云”乃肉和蛋白,“圓月”則是蛋黃,好看又好吃。

                                      中秋自然也最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古往今來詠月寫中秋的名篇佳作車載斗量。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坡仙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過,大眾不熟悉的是,蘇軾吟詠中秋的作品遠不止這一闋,他和他在詞中“兼懷”的弟弟蘇轍,都喜以中秋明月入詩入詞,如蘇轍有《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樽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不僅抒發了離愁別緒,更藉王粲登樓的典故排遣了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憂憤;而蘇軾也有《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慈∶碱^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圍繞一個“涼”字,以涼風、明月、孤燈等意象凸顯人生之悲涼,意境、主旨與“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頗為相似,表達了命途多舛的詞人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對人間真情的眷戀。這位豪放派的開山鼻祖另有一首《念奴嬌·中秋》:“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檃栝李太白名句,道骨仙風中亦透著濃濃的哲學意蘊。而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則效仿屈子,不斷發出天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用一連串奇特的想象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織成一幅綺麗的畫面,可謂別出心裁。

                                      女作家中喜以中秋為題的也不在少數。明代杭州才女梁孟昭是詩人,也是劇作家。她存世的散曲作品一共只有六套套數,可和中秋有關的就有三套。有一年她人在異鄉,節到中秋思鄉情切,情不自禁提筆寫下一首[南南呂·一江風]《中秋后三日寄懷》:“錢塘在哪廂,何方是故鄉?空叫淚眼成凝望?!泵髅靼装椎泥l愁,西風淚兩行,又哪堪雨橫風狂砧聲響:“羅衣怯晚涼,西風送雨狂,砧聲韻得人癡想。離居在遠方,離居在遠方。誰裁稱體裳,寒衣欲寄誰赍往?”——這里,“砧聲”是用典。古時制衣的料子大都是生料,裁制前必須先加捶搗,使之柔軟熨貼,做成的衣服才能穿著舒適。婦女把織好的布帛衣料鋪在平滑的板即“砧”上,用“杵”不斷敲打,稱為“搗衣”。她們白天忙于操持家務、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閑為家人準備衣物,而搗衣工作對光線的要求不高,故多于寒冬來臨之前的秋夜進行。涼風冷月下持續不斷的搗衣砧聲,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意象,往往用以表現征人思婦的惆悵情緒,最易觸發人的秋思愁緒。砧聲遠遠近近地連成一片,有韻律有節奏,仿佛在唱著思婦征夫的離愁相思。在這里,一個詞性活用的“韻”字,襯著砧聲雨聲,活畫出她不眠的鄉愁和癡情女子對遠方夫郎的無限牽掛,讀來令人口角噙香而又黯然神傷。她還有一套[南商調·黃鶯兒]《中秋月色隱現朦朧寓中感懷》,將四支[黃鶯兒]連綴起來,用詼諧的語調描寫織女質問牛郎:為什么你連養家糊口的能力都沒有,害得我們只能一年相會一次,你看人家月亮姐姐,還一個月圓一次呢。牛郎勸織女:不要埋怨我,那月亮還不是空圓一場?雖然月兒圓圓,月光清輝滿溢,但豈不聞“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隱《嫦娥》)?

                                      中秋佳節也是書法家興致大發的時候。北宋大觀四年(1110),宋徽宗趙佶在賞月過節時即興寫下七律《閏中秋月》:“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余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夜助嬋娟。鱗云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書寫自然用的是他著名的瘦金體,筆畫瘦挺秀潤,婀娜舒展,腴潤飄逸,氣韻生動,不僅是趙佶的書法代表作,也成為書法史上著名的《閏中秋月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北宋的另一位書畫大家米芾有一幅草書《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存世,又稱《中秋詩帖》,是其在漣水軍使任上,登臨海岱樓,登高望遠,有感而發:“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抄錄此詩兩遍,中間批注曰:“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其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莞爾,更令人感佩。當然,書法史上最著名的中秋帖非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王獻之的草書《中秋帖》莫屬。該帖又名《十二月帖》,書法古厚,點畫柔婉而富于變化,墨彩鮮潤而氣韻貫通,氣勢雄渾磅礴奔放,又不失清雅凈潔,透出晉人秀媚灑脫的時代特點。該帖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號為“三?!?,成為乾隆御書房“三希堂”的至寶。有意思的是,王獻之《中秋帖》曾為米芾所得,并對米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學習強國

                                  瀏覽次數:
                                  XML 地圖 | Sitemap 地圖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小说,伊人久久无码大香线蕉综合,99久久国产午夜福利,久久久久久精品色费色费s
                                  <em id="oem99"></em>
                                1. <rp id="oem99"></rp>
                                  1. <th id="oem99"><pre id="oem99"></pre></th>
                                    <rp id="oem99"></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