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蜚聲全球,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產業工人創造了德國經濟騰飛的奇跡,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和德國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與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有著密切關系。
科學的人才觀為德國社會各層次人才的各顯其能提供了廣闊空間。德國社會普遍認為,人才的定義范圍不單覆蓋前沿行業或學科的領軍人物,更包括只要能夠在普通行業中人盡其才的個人。無論哪個行業,只有將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聚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巨大的整體爆發力。正是這種廣義的人才觀和平等尊重的社會共識,才使德國在擁有杰出科研人員的同時也擁有了大批優秀的產業工人,把德國打造成為擁有強大創新能力的制造業大國。
德國為各層次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寬松的土壤。在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的同時,德國也十分注重發揮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關鍵性影響。德國的教育思想自始至終貫穿著保護個性、培養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的主線,通過啟發式教育,達到追求科學與真理的目的。有了獨立的人格和好奇心,就有了追求和探索的動力,就會讓人在追求和探索中感到無限的樂趣,從而產生創造的激情與沖動。這對整個社會形成創新氛圍,推動國家的進步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德國教育通過連貫漸進的課程設置和評估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良好的心理與健康的體魄。在幼兒教育階段,通過兒童玩具和游樂場所培養人的生活樂趣和好奇心。在小學階段,手工課讓學生發揮想像空間,培養動手能力,體會其中樂趣。在中學階段,由學校組織學生游歷各大城市,開闊視野,在各種博物館和人類文明面前接受熏陶和啟迪。大學時期則通過各種形式的研討和交流,重點培養年輕人的會話能力、應變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德國的大專院校和科研場所,每年都定期舉辦"科學開放日"和"青少年科研競賽"等活動,這有助于德國形成尊重科學、學習科學、追求知識的良好氛圍。
各層次人才的均衡發展和被平等對待需要一個公平的教育培養環境。德國社會尤其關注教育資源均衡,在家庭條件不同的人有獲得同等教育的公平權利。人們認為出身貧苦家庭的子女,只要受到社會關愛,心理發育正常,教育機會均等,同樣能成為社會的棟梁。另一方面體現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上。德國之所以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除了企業擁有完善的質量體系及德國工程師的完美追求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德國擁有一套獨特的職業教育體系。正如戰后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理阿登納所說,"職業教育是全民族的事業。"在德國人看來,技術工人同樣應當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尊重,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和門戶之見。同時,德國各種職業間的實際收入差別不大,只要誠實勞動,都會有相應的收入和發展空間。
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已經具有了非常成熟的實踐經驗和比較完備的法律保障,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一是組織嚴密,責任明晰。如德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手工業條例中所包含的職業,由手工業商會為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主管機構;手工業以外的職業,由工業和商業協會為職業教育的主管部門,主管部門下設職業教育委員會。主管部門主要是履行法律賦予的監督職責,職業教育委員會則從長遠的角度保證職業教育的質量。
二是重視技能培訓。在德國,幾乎所有的工作崗位事先都要經過兩道關口的考試:一是專業知識,二是操作技能,就連大學生也不例外。只有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能力并取得了相應的證書,才能被稱為"合格"的勞動者。
三是"為每個人提供培訓的機會"。這既是德國政府的一句口號,也是德國社會的一種實踐。例如"職業基礎教育"被視為是一種"義務教育"。這種教育歷時一年,有的是在中學的最后一年完成,有的則是在中學畢業之后再進行一年的"職業基礎教育"。德國各州還創辦了各式各樣的職業培訓學校,既有官辦的,也有民辦的,但以官辦的為主。民辦學校與官辦學校幾乎沒有差別,甚至條件更好、要求更高。
四是嚴把質量關。人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更是德國企業信譽的保障。人才質量的關鍵在學校,德國對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老師的任職資格有非常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又都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制定的。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避免了"濫竽充數"學校的存在,以及濫發文憑的現象。
五是緊跟就業市場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更正。技術和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不斷出現一些新的行業。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又使一些行業或職業發生變化,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必須緊跟就業市場的需求。
六是要有咨詢機構為家長和學生服務。面對五花八門的職業學校和錯綜復雜的就業形勢,即便是專家也會感到眼花繚亂,學生和家長更是無所適從。德國有專門的職業教育咨詢機構負責幫助人們解決這一難題。
?。ㄔ撔畔⒊鲎浴爸袊殬I教育與成人教育網”http://www.cvae.com.cn)